首页 > 理财 >
 
 

【独家焦点】放开后的2023年钱就好挣了吗?那你可能想得太美了!

2023-02-04 20:50:15  来源:天禄阁中书

大疫三年后,大家迎来了心念已久的农历新年。

过去三年,许多因为疫情3年没有回家过年的人纷纷返乡与家人团圆。

稀里糊涂、一地鸡毛的2022年彻彻底底的翻篇了。


(资料图片)

而整个2022年除了大宗商品、油气能源和美元涨势喜人外,全球市场都是一言难尽。

2022年上证指数全年跌了15%,创业板跌了快30%,剩下的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大多也跌了20%+,这些还都只是国内的情况。

国际上美股、欧股、日股、美债、欧债、日债、黄金、房价、债基/银行理财等都是一个“跌跌不休”。

随着疫情政策的重大调整,意味着过去三年的防疫彻底终结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相信大家已经亲身体会到,“放开”政策陆续落地推行后的这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各地已经陆续从第一波大面积感染的冲击中逐渐恢复过来。

尤其是旅游、餐饮、娱乐等深受疫情打击的行业肉眼可见般的快速回血恢复,全国各地热门景点不出意外的“人满为患”,各地陆续迎来期待已久的“烟火气”。

给所有人的感觉就是——回来了,我感觉他们都回来了!

很快这股报复性的“烟火气”开始让网络上开始流传出一种观点——放开后经济将实现快速反弹、各行各业也将迎来欣欣向荣,钱也就好挣了,大家很快就能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然而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会无凭无据的去妄言预测,因为在我们放开之前,国际上大部分经济体早已经“放开躺平”。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的去参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在放开后的经济数据,在这些看得见的数据支撑下,来分析放开后经济是否会迎来快速反弹。

我这边找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体作为参照样本:

英国、美国和日本

英国:

为什么要看英国呢?主要还是英国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没多久就率先喊出“群体免疫”,而且在随后防疫措施的松绑上可以说比任何国家都激进,从英国确诊病例大幅上涨的时间节点来看,英国准确的放开时间是在2021年12月,比美国都提前了起码4个月。

早在放开前的2021年8月份,英国央行曾表示,鉴于疫情影响下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顶多超预定通胀2%的目标,达到4%以上,而且直言眼下的通胀问题都将是暂时的,一切将随着放开好起来。

结果放开后,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仅很快超过预定的4%,而且直接坐了火箭,持续了一年都在飙升中。

而且自从放开后,英国的制造业(PM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OECD)两项指标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由此可见,放开后的英国经济并没有预想的转好,反而在持续走向衰退,英国民众也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的评价也一直持悲观心态。

美国:

美国是在2022年4月份开始全面开始放松的,可是放开后美国制造业PMI依旧是一路下行;

而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放开后并没有预想的大反转,也是起起伏伏,而且从最近5年看一直在持续走低。

同样的美国在完全放开并未有效提振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指数,放开后仍然在继续下滑。

日本

日本作为邻国,和我们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人口大国,人口密集度都高,人口老龄化也都比较严重。他们放开后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有参考价值。

日本在2022年3月下旬全面解除了东京、爱知、大阪等18个都道府县实施的“新冠防止蔓延”措施,可是放开至今,日本反反复复出现了8次疫情反弹冲击。

复盘日本官方数据可以发现,日本的累计新冠死亡人数在放开后大约每3个月新增1万人,尤其是目前的正在经历的第8波新冠病毒感染潮,新增死亡人数突然出现了翻倍式增长,超过了之前几次疫情反弹冲击的高峰纪录,且形势愈发严峻。

2022年3月下旬全面放开之后的两个季度,日本GDP增速出现了小幅回升,不过单季绝对值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日本的制造业PMI自2022年3月底全面放开之后反而走上了掉头向下的趋势,也就是说整个工业生产活动并没有因为全面放开就发生明显变化。

此外由于放开后疫情连续不断的反弹冲击,尽管日本政府多次给居民发放补助金,但自3月放开以来,居民收入似乎没有因为管控的放开而出现显著提升。

许多日本民众对于未来日本经济发展及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仍存谨慎态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依然处于下行通道,并没有因为疫情防控的放开而出现实质性扭转。

通过对上述3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放开后经济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

全面放开后虽然餐饮、旅游、出行、零售等服务业都迎来大幅反弹,但对制造业来说,并没有立即出现强劲明显的反弹逆转趋势。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体,同样也适用于国家这个大集体。

一个人大病初愈,要想彻底康复都得慢慢休养生息,更何况一个国家。

因此,对于放开后的第一年来说,2023年将会是一个极为平淡的一年,大家的预期不要太高,毕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已经趋向失控的全球大通胀,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已经飙到了两位数。

而导致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大通胀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3个:

1、疫情对供应链和劳动力市场的破坏;

2、俄乌冲突逐渐升级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3、各大经济体为提振消费而实施的刺激措施(大放水)

而这三个主要因素中,疫情既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其中最大的变量。

过去两年大家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就是疫情导致欧美等国出现供应链紊乱。

为啥供应链会出现紊乱呢?

原因就是感染的人太多了!!!

现在我们也放开差不多2个月了,在经历第一波感染高峰的时候,相信许多“小阳人”多多少少都亲身体会了一下新冠的“十大酷刑”。

即便已经转阴,一些人的身体又被所谓的“长新冠的副作用”所困扰,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恢复。

许多小伙伴的直接感受就是——一人阳,很快就是全家阳或者全公司阳。

身上挨着“酷刑”,下床都费劲,更别提出门上班了。

于是在大面积集中感染的时候,就只能大面积集中请假,当初感染高峰时,一些公司到岗率惨淡,只能被迫暂时关门放假。

12月份第一波感染高峰出现的时候,许多东部沿海的工厂中,底子好一点的被迫给员工“带薪休假”,底子差的直接提前关门放假,让工人早早回家等着过年。

而作为立国之本、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

员工无法到岗这种情况对制造业简直就是“致命打击”,工人无法上班,生产线就转不起来,产品就无法生产。

机器一停下来,那就意味着工厂到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仓储、零售等环节都得被迫停下来,进而导致消费者买不到想要的商品,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紊乱。

而一旦供应链紊乱后,市面上商品的供应量就会对应的减少。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物价随之就会飙涨,消费者要想买到想要的商品,就得花更多的钱。

也就是说供应链紊乱,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助推通胀。

如今经历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大家高高兴兴的过了一个团圆年,许多人便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天真的以为新冠已经彻底离我们远去。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新冠并没有从世界上自动消失,而是依旧在许多国家演进传播,不断出现新的变种。

许多人在经历第一波感染高峰后,身体里的抗体也在逐渐下降,再次感染的风险又会开始逐渐增加。

参照国外的疫情数据来看,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后,还会迎来第二波甚至多次感染冲击。

比如日本放开后至今已经反复出现8次反弹冲击,因此我们也不能太过于乐观,调整好心态,随时准备迎接反弹冲击。

随着节后返工复产,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发出预警提醒。

除了疫情这个最大的“变量”影响外,2023年过得好不好还得看宏观大环境。

全球化的今天,各个经济体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大环境不好,谁也过不安逸!

那如今的全球大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概括就是:全球通胀高企、俄乌冲突危机升级,以及利率高涨、投资锐减。

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将2023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下调到1.7%,比去年预估的3%大降近一半,仅略高于发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

此外随着生活成本飙升带来的家庭支出压力,以及各国央行为了抑制通胀,纷纷大幅加息为经济降温来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于平均水平的增长。

然而就在全世界经济一片萧瑟的时候,刚刚过去的火爆春节假期,反倒让各类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火车头的我国纷纷寄予厚望:

联合国预测,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8%;

摩根大通预测,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3%;

高盛预测,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2%;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7%;

尽管外界喊的“天花乱坠”,还是前面那句话——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谁也不会轻轻松松的把钱赚了。

人家把我们抬得这么高,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火车头”的我们也不能辜负人家的期望。

2023年就是拼经济的时候!一些人,已从各省市、各区域的“新春第一会”中窥见了针对区域经济复苏与版图重构的蛛丝马迹。

可是道理大家都懂,话也大家会说,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到各地区披露的一篇篇关于战略规划的宏篇大论后,仍旧对2023年该往什么方向发力、如何发力很是迷茫!

打上高中我们就学过,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那2023年这三驾马车还能好好拉车吗?

首先我们来看出口,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紊乱叠加通胀导致出口遭受重创,如今放开后随着经济放缓和供应链陆续开始畅通,通胀飙升的势头正在减弱,但随着通胀和利率上升对经济的影响,美国仍处于衰退的危险之中。

如果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还将引发全球贸易需求的萎缩,会继续波及各国的进出口,所以2023年很难指望出口能发大力;

接着我们再看投资,随着各地“新春第一会”的陆续披露,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强省都各自先猛砸1万亿,重金投入新基建、新能源、新数智等的重大项目。

这些大动作按传统眼光看是依靠投资给经济增长打底,是为将来的高质量发展夯根基,但是这些投资项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回报,所以2023年投资也很难在经济增长上发挥强劲推力。

所以2023年经济增长重点的重点依然是寄希望于消费这驾马车!

这一点大家在春节期间都能感受到各地区在优化大环境、培育新消费的一系列措施:发放文旅、体育、餐饮、零售等专项消费券,到买纯电动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给补贴等。

各地刺激消费的花样层出不穷,但其核心要点就是——补贴、补贴、再补贴,拉动消费、消费、再消费。

虽然政府在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去引导刺激民众去消费,但是从最近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来看,最近几个月的社融存量规模增速是继续下行状态,也就是说内需增长仍不太理想。

社融是经济的晴雨表,社融表现欠佳,也就是说明国内当前民众的消费能力不强、消费欲望不足。

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疫情三年,人们口袋在不断紧缩、收入预期是有所下降。很多人都切身体会到了存款的重要性,外加病毒还未彻底消失,民众对于疫情反弹冲击的预期也并不明朗,进而导致如今即使已经放开,大家在报复性消费时也会相对克制。

这一点从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就能明显看到(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100 以上为消费信心较足,100 以下为消费信心不足)。

因此2023年会很平淡,不会有什么大的惊喜,但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大家也不能过于乐观,要保持低预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保存好实力,静待复苏节点。

关键词: 信心指数 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理财
  •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