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华泰固收:信贷开门红源于四大支撑因素,居民贷款早偿和贷少存多问题未见缓解

2023-02-11 21:02:33  来源:金融界

01事件:

2023年2月10日,央行公布2023年1月金融数据:

(1)新增人民币贷款49000亿元,市场预期40800亿元,前值14000亿元。


(相关资料图)

(2)社会融资规模59800亿元,市场预期54000亿元,前值13058亿元。

(3)M2同比12.6%,市场预期11.5%,前值11.8%;M1同比6.7%,前值3.7%;M0同比7.9%。

02点评:

要点一:信贷实现开门红,源于四大支撑因素

在1-2月份数据真空期,社融和信贷数据无疑是市场核心关注点之一。此前市场对1月份信贷数据经历了从乐观到谨慎乐观的过程,而最终数据实现开门红,并超预期。

数据上看,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同比多增9227亿。单月新增量不仅超出Wind一致预期,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如果考虑到今年春节错位影响,贷款的实际表现更强。我们认为1月信贷主要源于四大支撑:

(1)随着全国疫情逐步达峰,经济呈现出较高的修复斜率。春节期间消费率先走暖,1月官方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以上,节后钢铁等行业开工率也表现不差。总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退,企业融资需求在逐步回暖。

(2)年初稳增长政策动员力度较大。例如央行信贷座谈会鼓励银行靠前发力,各地方“新春第一会”定调全力拼经济,加上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落地,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延续实施,地产政策接连放松等,都对稳信贷发挥了关键作用。

(3)政策动员之下,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发挥“头雁效应”,一些银行更是采取“降价促销”方式争取信贷项目,撬动了大量融资需求。

(4)1月债券收益率整体上行,企业发债减少,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贷款。

要点二:结构上企业和居民继续分化,居民贷款早偿和贷少存多问题未见缓解

1月非金融企业贷款新增4.68万亿元,同比多增高达1.32万亿元。相比之下居民贷款仅新增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企业和居民分化继续拉大。

进一步来看,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最为强劲,同比多增1.4万亿,是历史以来最高水平。中长期贷款高增背后主要是基建、制造业发力,侧面说明1月份的信贷还是体现比较强的政策驱动特征。而企业短贷表现同样很强,但票据冲量并不明显,票据甚至成为银行压降信贷规模的工具。

居民方面,同比拖累主要还是在中长期贷款,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5193亿元,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边际改善。背后是按揭早偿的现象有增无减。尤其1月份企业集中发放年终奖,不少去年底积压的早偿额度也在1月释放出来。此外,居民储蓄存款在1月增长了6.2万亿,同比多增7900亿,超额储蓄还在累积。居民中长期信贷走弱一方面是地产销售未见好转,另一方面是存量贷款利率和新房贷款利率倒挂导致。

要点三:社融增速下滑,企业债和政府债有所拖累

与贷款的强劲增长相比,1月社融表现一般,单月新增规模为59800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少增1959亿元。同比增速9.4%,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

结构上看,除了对实体发放的贷款同比多增之外,其他分项均同比少增。其中,企业债券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增4352亿元,是社融分项的主要拖累。一是,春节假期影响发行审核节奏;二是,信用债利差走高,高资质主体转向信贷融资;三是,受理财赎回和需求缺位余波影响,低资质主体发债困难。此外,1月政府债券融资4140亿元,同比虽然少增1886亿元,但较去年12月显著改善。往后看,一方面去年基建项目接续施工,另一方面多地重大项目开工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大,基建力度持续且节奏维持前置,地方债发行后劲较足。

总之,社融表现弱于信贷,更多源于信用债发行遇冷,春节假期,以及财政和货币错位发力的因素,全年看社融增速可能稳中有升,政府债节奏是关键。

要点四:开门红之后,信贷后劲如何?

自上而下看,信贷开门红背后有政策驱动、也符合银行自身诉求。一方面,央行明确靠前发力,今年银行信贷额度预计超过去年、节奏要求前置(估计一季度占四成)。另一方面,开门红本身也符合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诉求,存在一定季节性。

自下而上看,信贷需求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经济循环受阻问题已经解决,企业预期正在改善。另一方面,政策主导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还有继续发力的空间,企业预计在本轮宽信用中发挥核心作用。不过,居民部门受制于房地产销售低迷和存量贷款利率倒挂问题,融资需求仍待改善。

短期可能仍是温和宽信用。考虑到今年各地投资项目增多,节后开工旺季信贷需求可能有所好转,叠加房地产政策“不好转就加码”,信贷有望维持同比多增局面。但目前LPR挂钩的存量贷款利率与新房贷款利率倒挂问题短期难解,居民早偿需求持续存在,可能会对贷款增长形成持续拖累。

要点五:如何理解M1增速回升?

第一,我们习惯性将M1作为宏观经济活力和流动性指标,以往经验看股市涨跌也有指示意义。1月M1同比6.7%,较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活力和经济热度的改善,这与出行数据和部分行业开工率表现也是一致的。

第二,春节错位因素也值得关注。历年春节前由于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活期存款会向个人存款转移,导致M1季节性减少。去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在1月30日,而今年在1月20日,因此对M1同比多增有一定贡献。

第三,M1与房地产销售相关性也较高。居民购房过程中,居民存款转化为房地产企业存款,从而带来M1的上涨。但1月新房销售同比仍在-20%左右,可能不是M1的主要支撑因素。

要点六: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1月金融数据也是央行的重要观察窗口,历史经验表明,每轮货币政策转向之前往往伴随信贷社融数据先回暖。本次数据从总量上看幅度超预期,但结构上难言全面改善。对于央行而言,今年稳增长还面临外需挑战,地产也远没有走出行业底,短期需要观察宽信用的持续性,货币政策要继续“精准有力”。但目前银行投放意愿很足,央行甚至在主动控制节奏,也说明经济尾部风险降低,宽货币的空间难有太高期待。后续信贷政策和结构性工具仍是重点,降息概率降低,2月资金面在度过短期扰动之后预计仍会维持合理充裕状态。

市场启示:

一月份信贷数据超预期且结构不差,但社融增长偏弱,居民延续去杠杆,后续关注持续性和地产相关信贷变化。由于市场已经有了充分预期,加上近两日资金面好转,信贷数据并未对市场有太大冲击。从去年经验来看,1-2月合并数据可能意义更大。整体上债市仍未摆脱震荡走势,方向仍偏不利,但空间有限,保持信用票息为主判断,转债从仓位调节转为个券机会。股市方面,市场面临资金青黄不接、经济数据好转验证、主线不清晰等问题,资本密集型行业复工快于劳动密集型,信贷数据与刺激政策可能有此消彼长作用,自下而上择股是重点。

03社融信贷图表

04货币存款图表

风险提示:

1) 地产销售进一步下滑:如果地产销售增速继续下行,居民信贷可能继续承压。

2)疫情发展不确定性:疫情演进和疫情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对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影响较大

相关研报

研报:《如何理解信贷开门红?》2023年2月10日

张继强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吴宇航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吴 靖S0570121070124 联系人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关键词: 华泰证券 贷款利率 研究报告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综合
  •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