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开年险企频发债:太保、国寿共180亿元募资获批,补充资本金掘金大基建

2023-01-13 20:50:24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伊始,保险市场尤其是产险巨头正在掀起新一轮融资潮。

1月9和10日,中国太保旗下产险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00亿元规模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国寿财险90亿元增资事项获银保监会批复,这也是继1月3日爱心人寿增资方案获批后,产险行业又两笔巨额补充资本金事项,且这两笔金额均创下2022年以来险企增资发债获批规模之最。

值得关注的是,与太保产险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债100亿元募资方式不同的是,国寿产险增资是由国寿集团和中国人寿寿险分别出资54亿元和36亿元,使其注册资本达到278亿元。

“开年之初,两家产险巨头就以不同方式进行资本补充,一方面与‘偿二代二期规则’下,对于险企实际资本核算方面采用更严格的认定和分级标准有关;另一方面,注册资本的增加也有利于在产险市场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我国各省市从去年开始就纷纷发布万亿级别的基建项目,包括建筑工程质量险、人身险、财产损失险等等多险种会产生非常可观的承保费用,如果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就无法抢占市场,因此产险巨头如此迅速的先补充资本。”1月12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精算博士王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几年保险业通过发债、增资等途径补充资本的规模波动较大,2021年全行业补充资本717.48亿元,2020年补充资本1044亿元,2022年则只有428亿元,预计今年行业会迎来一轮“融资潮”。

募资方式各不同

随着监管层对两产险机构增资计划的获批,产险巨头们的排名座次也出现了变化。以注册资本计,国寿产险完成此次90亿元增资之后,成为行业第一,排名在人保产险、平安产险以及太保产险之前。就在去年,国寿产险已经完成了一轮同样规模为90亿元的股东增资。

“本次增资有助于提高公司承保能力,提升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1月11日,国寿财险方面对外表示。

此外,1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太保产险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批复,同意太保产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而就在2022年11月22日,银保监会也批复了太保产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的申请,两次募资间隔时间不到两个月。

“太保产险向来业务和盈利能力以稳健著称,不过在岁末年初连续两次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债,除了补充核心偿付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定债市。以太保当前的两项指标来看,它其实并不急于发债募资,即使为了满足指标,也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来完成,如国寿产险一样。因为从去年11月开始,整个债券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机构对于企业债的发行风险出现了担忧,如果没有资质很好的金融企业发债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债券收益,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风险,太保产险每年盈利能力都很强,尤其在承保大项目上有很大的优势,风控也做的很好,其以发行10年起可赎回债券让机构投资者认购,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当然从业务角度来看,两次共计200亿元的募资,完全可以支撑它未来数年内在大基建项目上斩获的保费。”1月12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险业分析师孙婷对本报记者分析表示。

上海一位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员周兵(化名)则透露,由于太保产险的债券资质极优,银行、保险资管、公私募等都想要抢一点份额,手慢就无。

“一般来说,公司债的利率要高于国债、城投债、信用债等品种,但是如果银行、保险机构发债,就如太保,其发行的可赎回资本债券,基本上等于抢到无风险收益品种,而且可以作为债券标配的底层资产,市场还希望能多一些盈利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发债。”周兵坦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太保产险实现归母净利润达到61.8亿元,同比增长28.3%。而另外一家产险巨头平安产险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则达到132亿元。总体来看,产险公司每年赚钱都达到百亿级规模,因此发行债券对其产生的付息成本压力极小,这也成为产险公司发债受到追捧的原因。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相较于通过股东增资,保险公司发债受到的约束相对更少,发行周期更短,发行成本更低。同时,发债不会改变现在的股权结构,对于保持保险公司股权稳定和经营策略稳定更为有利。因此,对于部分核心资本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而言,通过发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即可。

王涛也在受访时进一步表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保险机构无需付出流动性溢价,融资成本较低、流动性大,同时交易灵活,投资者认购更加活跃。但对中小公司而言,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门槛仍然相对较高,并非所有保险机构都能获得发行资本补充债的资格。

业务掘金路径猜想

随着2023年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投资项目落地,对保险公司而言,在车险业务作为大头未来保费增长乏力、只能在存量市场博弈的情况下,各地的万亿级投资项目能给产险公司带来很大的保费增量。

“仅长三角四地未来三年就有总计7万亿元的投资项目,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新增的高铁、新机场建设等等,这其中的保费对于产险机构来说无异于饕餮大餐,头部产险公司早已经开始行动了。”1月13日,上海一家大型头部产险公司分公司工程险部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本报记者查阅发现,国寿产险和太保产险并非“缺钱”到此时就必须增资的程度。根据数据显示,国寿产险到2022年三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5.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2.11%;太保产险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68%、221.9%。

从以上两项指标来看,两家公司偿付能力均高于监管要求,但低于2022年三季度末财险公司238.9%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以及205.3%的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

市场人士也分析,虽然两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但由于公司规模大,尤其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资本的要求将更高,通过增资发债,可以为进一步展业奠定基础。

“比如说一个百亿级的核电或者高铁项目,它产生的保费可能也高达千万元甚至亿元级别,尽管出险的概率很低,但是大项目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保险来承担风险,因此保险公司要留出足够多的风险保费。而近年来一些频发的重大交通安全或者其它事故,也在侵蚀着保险公司的利润,使得产险公司这两年的综合成本率都接近百分之百,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和后续持续产生的承保利润,也将能弥补其它一些出险事故造成的大额赔付。我们初步测算,全国数十万亿元的投资建设工程会给产险公司带来数百元亿元的增量保费。”王涛受访时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关键词: 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 债券市场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理财
  •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