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全球热闻】中国经济这么强,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

2022-10-21 09:48:15  来源:云掌财经创业邦

过去的4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网友们就疑惑了:我们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大家好,我是大邦,今天跟大家聊聊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问题。


(资料图)

首先,作为个人,获得诺奖肯定需要漫长的等待。

因为诺奖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这个滞后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很多诺奖的获得者,是在七八十岁的时候获奖,可他的获奖成果可能是三四十岁的时候完成的。

比如屠呦呦,她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破是在1972年完成的,当时她才43岁。而她获奖是在2015年,85岁高龄的时候。

这是因为,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非常突出,而且需要被证明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所谓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就是这些成果已经被人类文明所证实或确认,没什么争议,基本可以写进教科书了。

大家也知道,科技领域的学术造假并非只是个案,各个国家都存在。而诺奖是全世界很多学科的最高奖项,本着为人类文明负责的态度,确保学术成果既可靠又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诺奖实际上很像是对一个人一生成就的盖棺论定。所以,学术界经常有人调侃,说,要想获得诺奖,除了学术成果要过硬,还要活得长。因为根据规则,诺奖还不能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

正是因为有这些要求,诺奖的滞后性非常明显。

其次,诺奖主要是颁给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规模的技术应用。比如,我们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电商。最初的科学原理,甚至最开始的应用都不是出自中国。

我们以高铁为例。

世界上的第一条高铁是在日本,时间是1964年,中国的首条高铁通车是在2008年,就是北京和天津的城际列车。日本比中国早了近半个世纪。发展到今天,中国在通车里程、速度、复杂路况的技术等方面已经领先世界了,但在运营管理,灾害处理,甚至餐饮服务等方面,和日本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换句话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甚至原创性技术方面,重大的突破并不多。

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与很多其他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原创性、基础性的科研工作,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需要更多数十年如一日、醉心科学的研究人员,也需要整个社会赋予他们良好的氛围,让他们专心致志搞科研,而不是短平快地搞科技成果转化。

也有人说,如果哪个经济学家能解释中国40年经济发展的逻辑,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了。这方面的研究其实非常多,并且产生了很多共识,包括一些大家都需要尊重的常识,但还算不上是对人类文明有什么大的贡献。

比如。著名企业家李书福之前有一个内部讲话。很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总结得非常好。

李书福说,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李书福总结了十条:

今天的成就

1.是中国大胆利用外资并给外资企业特殊优惠政策的结果;

2.是西方企业大规模开发中国市场并有效利用中国发展机遇的结果;

3.是政治家、法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各方力量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共创辉煌的结果;

4.是举国上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

5.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企业家、创业家、冒险家锐意进取、大胆创业、不怕失败、艰苦奋斗、敢闯敢冒的结果,尤其是老一辈、老前辈企业家,听党话、跟党走,为艰难探索各种所有制企业更好创新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的结果;

6.是中国人口红利、低成本劳动力贡献的结果;

7.是中国经济社会在特殊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粗放发展的结果;

8.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不断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的结果;

9.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被广泛认同并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结果;

10.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旋律得到各方普遍支持的结果。

有位网友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然后是现在。如果现在觉得诺奖获得者太少,那现在就把种子撒下去,等它以后长大开花结果。如果现在的树种歪了,或者根本没种。那么现在觉得诺奖获得者少,未来也不见得就会增加。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总结一下,中国未来一定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视原创和基础研究越早,这一天来得就越早。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理财
  •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