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焦点日报:部分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开始企稳,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

2023-03-06 21:46:18  来源:山东财经报道

记者|戴岳

2月份新发行银行理财数量为2018年6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一面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另一面是投资者大多依旧观望。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银行理财投资端整体依然偏防御。投资者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理财需求端回暖相对滞后。与此同时,银行方面正在积极调整产品战略,吸引投资者目光。


(资料图)

理财收益率平稳略升

“感觉到了一点‘回暖’的气息,今年5月到期的一款兴银理财产品,之前亏了14000元,现在亏的不到10000元。还有一款10万元的理财,买了半年,挣了5778元。”济南市民马杰常年理财,最近感觉理财市场回暖的迹象逐渐显露。

5日,青岛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现在理财产品收益已经相对稳定了,我们也开始积极抢夺优质客户。”

2月理财收益率到底如何呢?

招商证券数据显示,近一个月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平稳略升,与货基收益率的差别较小。截至2月28日,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中枢为2.15%,较上月底回升5BP,仅较公募货基高26BP。其中,大行现金管理类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1.98%、股份行为2.32%、城农商行为2.17%。2月固收类理财净值增长相对平稳,收益率较好,平均年化收益率达4.5%,2月下半个月最短持有期固收类、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3.2%、3.3%,较上半月有所回落。

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分析,“由于2022年四季度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有所抬升,经济复苏但高度或有限,同业存单利率接近政策利率运行,货基及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有望保持平稳。”

2月24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从监测情况看,目前市场已基本趋于稳定,一些理财产品净值已明显逐步回升,理财业务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新产品发行火热

经济导报记者走访中注意到,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均有所增长。

“最近,不少理财子公司都推出新理财产品,‘噱头’很多,工银理财的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是用的混合估值法。平安理财有一款灵活宝·天天成长2号,说是资金赎回到账时间提前到第二天中午了。”在股份制银行工作的祝锋平时非常关心理财,“年后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追求稳定收益的。有的产品在底层资产上下功夫,有的拼科技创新,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用尽浑身解数了。”

普益标准发布的银行理财市场周报(2月20日-2月26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发行量上看,理财产品发行量已连续四周增加,其中理财子公司表现较为优秀,其开放式产品发行量环比增加89%,封闭式产品也小幅增加。

经济导报记者从中国理财网看到,截至记者发稿有393款理财产品在预售中,青银理财、光大理财、南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发行59款。其中,青银理财就占据22款。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表示,“2022年底的产品波动是由于短期的估值波动引起的,只要投资者坚持持有,净值就会陆陆续续恢复。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前,理财产品的净值已经修复,客户的信心也在快速恢复,广大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

投资者理财需求略滞后

“我还是觉得大额存单更保险一些。”马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我基本买的都是兴银理财的产品,有些虽然是挣钱了,但按购入时给的业绩比较基准看,到期应该挣大约4万元,现在才挣了1万元多一点。理财产品有亏的有挣的,综合来看,三年来我一共挣了不到1000元”。

在祝锋看来,投资者信心的修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他还没有感受到非常明显的理财需求回暖,“跟(负责)理财同事聊天,感觉他们的压力还是很大。”

今年新发行的混合估值理财特征相对明显,以风险等级低、短期限、业绩基准高为主要特点。不过,从募集情况来看,尽管近期混合估值法在宣传力度上有所增加,但实际募集比例(实际募集规模/计划募集规模)仍偏低,平均仅为13%左右。绝大多数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在10亿元以下。

“为了平抑赎回潮,理财机构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目的是降低产品净值波动。一是通过降低收益来控制波动,如将产品大比例(80%甚至更高)配置到存款上,相应降低债券持仓,使净值在很小的幅度内波动。二是通过放弃流动性来寻求确定性,如增加与资产期限完全匹配的、封闭式产品发行,并采用成本法估值。”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表示,这些应对策略的效果并不理想,市场对较长期限的低净值波动产品发行反应偏冷,与资产期限完全匹配的封闭式产品认购规模远不能达到募集资金上限。

丁安华认为,赎回潮趋于平静,更多是市场波动自发熨平的结果。

“提升投研能力、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是理财机构在中长期破解理财产品赎回压力的有效方式。”中金团队认为,如果理财机构并未得到母行有效的资源投入支持,且资管文化建设不及预期,可能会进一步压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理财子公司发展迅速

近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添一名新成员,渤银理财品牌在银行理财发展高峰论坛期间正式发布。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已批准31家理财公司筹建,包括国有6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以及5家合资理财公司。其中,已开业理财公司达30家,仅法巴农银理财尚未开业。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渤银理财首发的“财收有略系列2023年1号”上线86分钟后全部售罄。数据显示,2022年末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2.24万亿元,占全市场理财规模的80.4%,理财公司已成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体。

“理财公司已成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体,银行理财处于真净值时代。”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坦言,“由于银行理财市值法估值比例大幅提升,净值波动加大,民众理财投资的难度上升。我们认为,民众应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尽量拉长投资期限,以减轻理财净值波动的影响。由于信用债收益率较高,2023年理财投资可预期的收益预计明显好于上年。”

对于银行而言,赎回潮后的挑战与压力仍然很大。今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未来银行理财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权益市场。但是目前理财资金权益类资产较少,权益资产占比和规模均在下降,且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纯权益产品数量少,集中在头部机构。理财权益投资存在诸多障碍,包括客户端、产品端、投研端和机制端,这也是权益投资受限的核心原因。”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指出,未来理财子公司需在投研端、体制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增强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长期的权益投研体系,以此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

编辑 | 王雅洁‍‍

版权 | 山东财经报道

关键词: 银行理财 权益投资 招商证券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综合
  •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