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播报:【种花家语副册】02-01《永乐大典》——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2023-01-24 11:33:30  来源:哔哩哔哩

〇、山话嵓语

2022年9月24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的第1期,这一期是关于《永乐大典》的。 这一期我之所以这么晚才整理出来,甚至比第2期还要晚,主要是里面不少内容的文献出处不好找,花了我不少时间。

例如,节目中陈济的父亲叫陈贞,但在明史上并未记载陈济之父的名讳,然后我去查地方志,好在节目中专家老师说其属于常州,于是我就查常州地方志。一阵猛翻,好不容易查到了陈济三兄弟和谢应芳的记载,但是依然没有找到陈济其父的名讳。本来到此就卡死了,我都在网上准备找节目组的联系方式,去问一下出处了。然后无意中在网上获得线索,即双凤里的地志中也有陈济的记载(不要问我为什么常熟双凤里会有常州籍人的记载,我研究了半天地图也没搞明白),我就又找到双凤里志,看有没有其父的名讳,又是一阵猛翻,终于让我找到了。名讳的确是陈贞,并且是单独列传,查证事迹,与明史也能对上,可以确定是同一人无误!找到时,我泪都快流下了,太费劲了。


(相关资料图)

就这样我终于搞明白其中大部分故事的出处来源,当然还有一些尚未找到出处,例如“贾伯年火烧永乐典”这件事就暂未找到原型出处,甚至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原型。本来计划着继续找文献,但正月初一夜时忽然忆起,两年前正月初一夜,我与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第1期邂逅时的场景,有些触动,遂临时起意决定,索性趁着过年放假将第2季第1期的札记整理出来,若将来我再有新发现再修改增补。

就这样,熬了一日两夜,终于再正月初三完成了本期札记。文中的黑字是与节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彩字是我自己进行的注释和扩展。故本篇札记虽然近两万字,但小伙伴们不必嫌弃太长,因为去掉引用的文献原文以及我自己做的注释,也没有太长内容。好了,不说这么多了,让我们一起开始欢乐的学习之旅吧!

一、永乐大典

1、大典鸟瞰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也是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保存了大量的十四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永乐大典》以韵为纲、以字隶事,不仅保持了类书编纂的特点,而且具备了百科全书的一些特征。它被称为“典籍渊薮”,为今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辑佚和校勘古籍发挥着重要作用。

《永乐大典》为我们后人保存了许多传统古籍,从而让我们有机会识读这些中华典籍,得以窥见中华文脉源头之光。如今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时代新思想交相辉映,我们的新征程也必将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大典规模

《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分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每本形制,高半米,宽三十厘米。

《永乐大典》历经磨难,没能保全,至今只留下四百余册,且散落于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永乐大典》馆藏最多的地方,现存224册,只字片纸都弥足珍贵,皆是镇馆之宝!

《永乐大典》【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永乐大典御制序》】,让很多消失的典籍得以传世至今,如今《永乐大典》的珍贵残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而我们也在新时代钩沉典籍中的精神之源,激发奋进的力量,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

3、大典体例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永乐大典御制序》】。例如用一东韵来统颂字,然后解释颂的读音意义,接着就用事目即词条引书,将出现事目的内容抄录下来,把当时所能找到的古今书籍七八千种一字不改地放到各个事目的下边,廋词逸事,靡不毕集,从而能够【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例如西游记中有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但在《永乐大典》梦字册中就已有梦斩泾河龙的词条。一百多年后吴承恩写了《西游记》,而这个词条说明永乐年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这个传说故事。

《永乐大典》编修过程中,还请画师用线描将明代各种图的花样画出来。例如2012年建立国家典籍博物馆时,大门就是采用的《永乐大典》所绘的凌花双龟背门图样。让人推开这扇门,就像跨越时空界限,进入到古籍的世界,叩响了知识的大门!

4、背景理念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即《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年间。永乐年间,明代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北京故宫,疏通大运河,并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永乐盛世的局面,正是这样的盛世才能推出这样一部《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勃勃雄心,言到【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永乐大典御制序》】朱棣交代永乐大典编修原则时,特意强调要“勿厌浩繁”。正是这样的编修理念,才会造就《永乐大典》这样一部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用意和历史上的地位,从凡例当中就可以看到,一言以蔽之【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永乐大典·凡例》】

《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浩大繁重,并不是一蹴而就。第一次修书时,朱棣让解缙担任监修,一年多修成,但朱棣看过之后并不满意,让重修。重修的时候,任命了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监修,整合了两千余人【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5、陈济其人

陈济,一介布衣,江苏武进人(就是现在的常州人),人称两脚书橱,朱棣将其请入京师,当都总裁,是制定《永乐大典》凡例的重要人物之一。

陈济字伯载,武进人,读书过目成诵——《明史·陈济传》

成祖诏修《永乐大典》,用大臣荐,以布衣召为都总裁,修撰曾棨等为之副。——《明史·陈济传》

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明史·陈济传》

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明史·陈济传》

《永乐大典》的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是多人,而一人独当大任的唯有都总裁陈济。姚广孝评价陈济是允文允武【群书博记羡儒魁,胸次森森武库开——《逃虚子诗集》】。

陈济能成为独一无二的都总裁,是实至名归。首先,陈济是编纂体例的制定者之一,作为顶层设计,拥有巨大贡献;然后,陈济一直在编纂工作的第一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工作,付出心血之多、用心之深,也最能真切的感受到《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之难。修纂总裁梁潜评价陈济【与太子少师姚公监修成书者,君之勤劳为多——《泊庵集先生文集》】

陈济,一介布衣,四十岁不求功名,不想赚钱就想修书。最终功成,因此被誉为两脚书橱、布衣都总裁。陈济看似平凡,却能做出伟大之事,其内心必有一种浪漫情怀、悲悯甚至自我的一种纠结挣扎矛盾。

【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陈济】这是陈济以及大典修书人的共同期许。【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进永乐大典表》】而我们后世人也当在前人的期许下,从既往中寻得智慧,在传承中启迪未来。

山注:武库与书橱

本节有两个小知识点,可以注释一下:

①武库:一个是节目中引用姚广孝评价陈济允文允武的诗句【群书博记羡儒魁,胸次森森武库开——《逃虚子诗集》】。此处的“武库”用的是晋杜预的典故,晋杜预有《左氏》癖,人目之曰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也,即杜武库。关于杜武库的事迹可以参见华朝通辽可汗所著的《小约翰·三国博卡萨是被谁打败的?》(传送门BV1cG4y147t7)。

②书橱:关于陈济这个两脚书橱的称号,的确是美称。不过书橱最初是含有讥讽之意的,例如齐陆澄世称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不就,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此处的书橱是在讽刺。但之后书橱就恢复成褒义词了,例如黑漆书橱张大中,群经百氏,一览不忘;立地书橱吴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

《坚瓠集·庚集卷之一·书厨》(清褚人获)

汉世目郑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晋杜预有《左氏》癖,人目之曰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也。江祏目许懋为经史笥。梁世目任昉为五经笥。褚遂良目谷那律为九经库,又目虞世南为行秘书,皆美其淹识群书也。

至晋傅迪好读书而不解其义,刘柳惟读《老子》,迪每轻之,柳曰:“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唐李善淹贯古今,不能属辞,人号书簏。齐陆澄世称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不就,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似犹有讽焉。

他如朱宜黄、李郛文学浩博,人号为书厨。福清郑格博闻强记,时亦号书厨。莆田李纲通诸史百家,人亦目为书厨。通州张大中,群经百氏,一览不忘,人目为黑漆书厨。邛州吴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人目为立地书厨。明武进陈济,六经子史无不究竟,时称为两脚书厨。南海唐奎遍览诸书,称唐书柜。或有过誉,要皆美词也。

不过很可惜,如今“两脚书橱”又成贬义词了,我上学时就曾学过一论据素材,就是专门讽刺两脚书橱的。大概意思是十九世纪,英格兰有一学者,译名为亚克敦,据称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相传此人博览群书,不仅将家中7万余册图书全部读完,并且还做了读书笔记。但此人一生却一时无成,连一篇随笔都写不出来,因此被周围人讽刺为“两脚书橱”。

这个论据素材我写应试作文时用了几年,后偶遇人写文章为其平反,言说这是造谣,说这个亚克敦不仅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及历史学家。对于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我是莫衷一是,因为我虽然查了一些资料,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找到答案。就是这两个亚克敦,是不是同一个亚克敦。另外我一直怀疑第一个亚克敦的事迹是不是杜撰的,毕竟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寿命不过三万天的人是怎么读七万本书的,而且还做了读书笔记……

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距今六百多年前,明朝的修书人将先贤智慧和无数典籍熔铸成了一部万书之书——《永乐大典》。鸿篇巨制的《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但其却屡遭劫难,几经散佚,令人唏嘘。

1、永乐大火

明永乐十八年(元始1420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正式从南京迁往北京。

明永乐十九年(元始1421年)四月初六,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会同南京文渊阁的其他藏书一起被运往刚刚建好的北京皇城。

两天之后(四月初八),大典就遇上了一场席卷皇城的大火,明顺天府(今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皆成火海。永乐帝口谕【上有令,速速转运全部典籍至东华门外河边暂避,《永乐大典》损毁只字片纸,一律格杀】

(永乐十九年夏四月)庚子(日)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①《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②《国榷》卷十七·成祖永乐十九年             

【山话嵓语】四月初八大火这一条没有问题,这一月癸巳为朔日,即初一,则庚子日即为初八。但是关于大典是四月初六抵京这一条,不知依据出处。我手头只有明实录和国榷,这两本书记录的这月丙申日(即初四)只有一件事,即“周王橚还国”。因此关于四月初六大典抵京的说法,我尚未找到出处,暂时阙疑。

2、嘉靖大火

一百多年后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元始1557年)四月丙申日,顺天府(今北京)宫城因雷雨而大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再次被烧。嘉靖口谕【《永乐大典》为大明朝第一典籍,若大典有只字片纸损毁,相关人等,一律格杀】,大火直到第二日才被扑灭。

《国榷》卷六十二·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四月)丙申(日)大雷雨,戌刻火作。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文武二楼,奉天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直庐俱焚。明日辰刻始熄。上大懼,引罪。

山注:嘉靖与《永乐大典》

嘉靖对《永乐大典》绝对是真爱,可以说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大典残本,是与嘉靖的这份真爱绝对分不开的。【此书藏之秘阁,未几,文皇迁都往来无定,且犁庭四出,多修马上之业,未暇寻讨,即列圣亦不闻有简阅展视者。惟世宗笃嗜之,旃厦乙览,必有数十帙在案头。——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总裁永乐大典》】

《涌幢小品卷之二·永乐大典》(明朱国祯)

此书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阁书分韵类载,以便检考,赐名《文献大成》。复以未备,命姚广孝等再修,供事编辑者凡三千余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本,目录九百本,贮之文楼。世庙甚爱之,凡有疑,按韵索览。三殿灾,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又明年,重录一部,贮他所。

3、嘉靖副本

北京皇城建成后,火灾频繁,仅有史可查的大小火灾就有近百次。故火灾之后,嘉靖为了预防不测,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命大学士徐阶等人主持重录《永乐大典》,按照原有版式重新抄录,在后世此抄本被称为嘉靖副本。但可惜誊抄不易,即使嘉靖费尽全力,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永乐大典》。

《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十二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日)诏重录永乐大典。命礼部左侍郎高拱,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张居正,各解原务入馆校录。拱仍以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同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充总校官。居正仍以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同修撰。林火廉丁士羙徐时行编修,吕旻王希烈张四维陶大临检讨,吴可行马自强充分校官。  

初,文皇帝命儒臣汇稡秘阁书籍分韵类载以便检考,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为卷凡三万有奇,名曰永乐大典。书成贮之文楼其帙甚钜,上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自后凡有疑郤,悉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及三殿灾,上闻变,即命左右趣登文楼出大典,甲夜中谕凡三四传是书遂得不毁。上意欲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每为阁臣言之,至是论大学士徐阶曰:昨计重录永乐大典两处收藏兹秋凉可处理。乃选各色善楷书人礼部儒士程道南等百余人就史馆分录而命拱等校理之。

山注:大典刊刻

其实《永乐大典》在万历年间也被人提议过要进行刊刻,但是一算经济账,发现成本太高,以当时的大明经济,根本负担不起,最后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茶余客话·卷十六·议刊永乐大典未成》(清阮葵生)

明万历甲午,南祭酒陆可教请刻书,谓《永乐大典》人间未见,宜分颁巡方御史,各任一种校刊汇存,分贮两雍,以成一代盛事。当时议允而终未颁行。窃谓文皇与穆宗两番抄录,已费不赀,镂板通行,谈何易耶。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国学刻书》(明沈德符)

南北两雍所贮书籍,俱漫漶不完,近年北监奏请重刊廿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鲁莽,讹错转多,至如辽金诸史俱有缺文,动至数叶俱承其脱简接刻,文理遂不相续,即云灾木可也。甲午春,南祭酒陆可教有刻书一疏,谓文皇帝所修《永乐大典》人间未见,宜分颁巡方御史,各任一种,校刊汇成,分贮两雍以成一代盛事,上即允行,至今未闻颁发也。按此书至二万余卷,即大内止写本一部,至世宗重录以备不虞,亦至穆宗朝始告竣,效劳诸臣俱叙功优升,若梨枣更岂易言?近日杨修龄鹤巡盐两浙,欲刻《太平御览》,予极赞成之,以仁、钱两令君大哗而止,况大典又数十倍《御览》乎?

4、大典浩劫

三百多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九年(元始1794年),乾隆曾命人对大典所存册数进行详细统计。那时《永乐大典》原本下落已经成谜,即使后世也没有见到只字片纸。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那时也只剩九千多册,已丢失了一千多册。

而到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列强巧取豪夺,大典屡遭散佚。距康乾盛世不到百年,珍藏无数瑰宝的京城就遭了浩劫,咸丰十年(元始1860年),英法侵略者洗劫京城,火烧圆明园。至光绪十八年(元始1892年)再次清查时,翰林院所藏大典册数,已只剩下八百七十余册了。

山注:古人对永乐大典原本下落的猜测

《永乐大典》这么大的体量,但原本竟然连只字片语都没有留下,这件事的确蹊跷,因此就有各种传言。有人传言是因嘉靖十分喜爱此书,于是在写好副本后就拿去陪葬了,此说不太可信,因为这么大的体量,想完全保密是很难的,但当时却一点风声都没有露出,操作难度有点大啊。

而清代阮葵生也提出了一个猜测,其认为大典的原本应该是在万历二十五年的宫廷大火中被全部烧毁了,这个说法其实有可能,因为史书上记载的万历大火的确很大,而且还烧了两次,但并没有《永乐大典》的烧毁记录。按理说,这事没必要瞒,也瞒不住。另外明史是清人所写,若此事为真,清人又怎会只字不提。因此该说法暂时阙疑。

《茶余客话·卷十六·永乐大典》(清阮葵生)

明成祖先命解缙等辑《文献大成》,后命胡广、王洪因之编《永乐大典》,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本,目录六十卷,其表文见《蟫精集》中。弘治中,命重抄一部,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亟救得免。复命儒生摹抄,至隆庆元年始竟。神宗时,三殿火,书多被焚。

既然说到了万历大火,那这里就简单提一下,这个大火的确蹊跷了。也不知道万历做了啥亏心事,宫禁连续两年遇到大火。也许真像是后世所言,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①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两宫灾:三月八日(乙亥日)坤宁宫、坤宁宫被烧得干干净净。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乙亥,是日戌刻火发坤宁宫延及坤宁宫,一时俱烬。上时居养心殿,密迩二宫立火光中吁祷甚切幸不至蔓延。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

②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三殿灾:六月十九日(戊寅日)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外加文昭武成二阁,尽被烧毁。不清楚这个文昭阁是不是藏大典的地方,若是,那就很有可能了。

(万历二十五年六月)戊寅,皇极、中极、建极殿灾……文昭武成二阁周庐俱尽。

——《国榷卷七十七·神宗万历二十五年》

5、珠还合浦

1912年在鲁迅先生的努力下,第一批《永乐大典》64册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开启了《永乐大典》的回归之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藏书人继续续写《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1)1912年,在鲁迅等人的努力下,清末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64册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永乐大典》是中华典籍之精髓,是中华文脉之绵延,我辈必将为民族而保存之。

——鲁迅

(2)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历经了抗日战争烽火幸存下来的21册《永乐大典》捐献给了国家。

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今商务印书馆将所藏《永乐大典》21册捐献中央人民政府。

——张元济

(3)郑振铎先生一贯重视国家保存文化的收集,自从其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以来,为国家征集大典、保存大典,所做功绩,为世人所铭记。

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绝不逃避。

——郑振铎

(4)1951年,周叔弢先生以个人名义将珍藏已久的《永乐大典》,捐献出来。感谢先生大义!

捐赠《永乐大典》之心,起于新中国诞生之时,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周叔弢

6、历劫重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之下,先后有224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图。《永乐大典》积淀着千年的智慧,每一册每一页都弥足珍贵,期待会有更多《永乐大典》的遗册面世,让这些尘封在时光中的 文字,再现光明,造福后人。

《永乐大典》历经劫难,几经散佚又不断回归的故事在后世被称作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大典虽有阙,但大典的修书方法和门径流传下来了。就这样典籍的光明依然在不断的召唤我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六百年前,修纂之人对于文化的坚守,以及后世无数护典人对于中华文脉的护佑。

《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也是历史起伏的见证。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华藏书人、护书人的努力,才使大典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有益于千世万世。如今寻觅、守护、传承《永乐大典》的责任终究是落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手里面。

当我们精心守护、品读典籍,走进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时;当我们穿越时空和大典中各种典籍的先贤去对话,去感受先贤与典籍之间的渊源时;就注定了中华万书之书《永乐大典》,即使历经磨难,但依然能闪耀古今!

大典的珍贵书册历劫重光,大典的珠还合浦仍在继续……典籍如灯,照亮文化之路;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六百多年过去了,再度打开这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感受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历史风光,让我们汲取先贤智慧,迈出自信步伐!

三、大典演绎

01、两脚书橱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天空中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路上行人匆忙避雨,有伞的打伞,没有伞的则会高举衣服、包裹以遮雨。而学子们就更方便了,直接拿出轻便的书本去挡雨。但是有一名拿着书的年轻人却刚好相反,他不仅没有用书去遮雨,反而将书藏于怀中,以身挡雨,生怕书籍受到一丝一毫的污损。

路过行人看到这个年轻人很是惊奇,更有人嘲笑其为傻子。但是这位“傻子”全无心情关注这些事情,因为他此时最犯愁的却是,怀中的这套《北堂书钞》贵得要命,花光了其身上所有的钱,但家里让其买的东西却一点儿也没买。

这个年轻人叫做陈济,不过周围人却常喜欢叫他两脚书橱,不仅仅是因为此时其怀中装着书,更是因为其心里也装满了书。

忧心忡忡的两脚书橱就这样赶回了家,当其父亲陈贞见到他时,立刻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知子莫若父,但却并没有责备,只是让其赶紧回屋换掉湿衣服,并亲自下厨为其熬姜汤以驱寒气。

父爱如山,陈济很清楚这世上只有父亲允许其啃两样东西——啃书本、啃老子——就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开始了!

陈济小传

陈济,字伯载,武进人。读书过目成诵。尝以父命如钱塘,家人赍货以从。比还,以其赀之半市书,口诵手钞。十余年,尽通经史百家之言。成祖诏修《永乐大典》,用大臣荐,以布衣召为都总裁,修撰曾棨等为之副。词臣纂修者,及太学儒生数千人,繙秘库书数百万卷,浩无端倪。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书成,授右赞善。谨慎无过,皇太子甚礼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悉以属济。随事敷奏,多所裨益。五皇孙皆从受经。居职十五年而卒。年六十二。

济少有酒过,母戒之,终其身未尝至醉。弟洽为兵部尚书,事济如父。济深惧盛满,弥自谦抑。所居蓬户苇壁,裁蔽风雨,终日危坐,手不释卷。为文根据经史,不事葩藻。尝云:“文贵如布帛菽粟,有益于世尔。”其后有陈继、杨翥者,亦以布衣通经。用杨士奇荐,继由博士入翰林。而翥竟用景帝潜邸恩,与俞山、俞纲等皆至大官。自天顺后,始渐拘资格。编修马升、检讨傅宗不由科目,李贤皆出之为参议。布衣无得预馆阁者,而弘治间潘辰独以才望得之,一时诧异数焉。

——《明史》列传四十

山注:陈氏父子

关于陈济父亲的名讳为陈贞这一条,我查证了许久才找到出处。整个查证过程十分曲折,废老鼻子劲了!

首先《明史》中陈济这一篇中是没有其父名讳的记载。然后我又找其弟陈洽的记载,陈洽的记载中虽然也没有其父的名讳,但好在有其父的重要事迹,就是其父是在戍守五开时牺牲,这是一条关键线索。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有再至者,辄叱去。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

——《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然后我就找啊找,终于在一本名为《双凤里志》中找到了“陈贞”二字,但我当时都不敢信,生怕是同名同姓,好在其末尾写明了这位陈贞【洪武中,以事戍五开卒——《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陈贞》】此与明史相关记载相吻合。这才确信,的确是我要找的陈济之父的名讳与事迹。

最后,我就根据《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忠孝·陈贞》以及《常州府志》大概搞明白了陈氏父子的主要家庭关系:陈贞的祖父名为陈山享年81岁,陈贞的父亲名为陈益,陈贞的母亲是沈氏。陈贞成年后娶妻生子,共有三子,陈济为长,后陈贞又续弦生陈洽、陈浚。其中陈济与陈洽出仕做官,因此明史中有传。而陈浚没有做官,因此不载于明史,但在《常州府志卷二十七·隐逸·陈浚》以及《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宦绩·陈浚》中均有明文记载。

【山注】关于陈浚的记载,两志之间有出入,且与明史也有部分出入。

①《常州府志》认为陈浚比陈济小,比陈洽大,与陈洽是同胞兄弟,排行老二【与弟洽一乳生,浚与兄济同游谢龟巢先生之门。——《常州府志卷二十七·隐逸·陈浚》】;

②《双凤里志》认为陈浚比陈济陈洽都大,与陈济陈洽是从兄弟关系,即堂兄弟,排行老大【陈浚字伯厚,(陈)山曾孙,与从弟济、洽并有才名。——《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宦绩·陈浚》】;

③《明史》认为陈浚最小,与陈洽是同胞兄弟,排行老三【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关于陈浚的排行,三本文献,三种排行,从老大到老三,一个不拉。故此处就不再细究了。另外《常州府志》认为陈浚辞官归隐,应列入隐逸传中。而《双凤里志》认为陈浚当过官,应列入宦绩传中。

【山注】本来想抄录下来相关原文,但部分字迹难以辨认,故此处只列出两志中相关的具体卷目,以便将来查阅:

《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谢应芳》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陈济》《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陈洽》《常州府志卷二十七·隐逸·陈浚》

《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忠孝·陈贞》《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儒林·陈济》《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忠孝·陈洽》《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宦绩·陈浚》

02、名师龟巢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陈济被称“两脚书橱”,自然早已熟读万卷书,但依然需要有名师指路方能学问大成。而很幸运,陈济不仅有天下最好的父亲,还有一位天下最好的老师。

这位老师名叫谢应芳,号龟巢先生。谢应芳乃是元末大儒,学究天人,曾被举荐担任三衢书院山长,但元末世乱,被其婉拒。后待明太祖龙兴草莽,平定天下后,方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之后,遂广收弟子,教化乡里。而陈济便是在此时入其门下。

谢应芳小传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也。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元至正初,隐白鹤溪上。构小室,颜曰“龟巢”,因以为号。郡辟教乡校子弟,先质后文,诸生皆循循雅饬。疾异端惑世,尝辑圣贤格言、古今明鉴为《辨惑编》。有举为三衢书院山长者,不就。及天下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久之,江南底定,始来归,年逾七十矣。徙居芳茂山,一室萧然,晏如也。有司征修郡志,强起赴之。年益高,学行益劭。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于其庐,应芳布衣韦带与之抗礼。议论必关世教,切民隐,而导善之志不衰。诗文雅丽蕴藉,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卒年九十七。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山注:师徒名分

关于谢应芳收徒陈济之事,《明史》未载。不过《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陈济》中有明文记载【陈济,字伯载,武进人。与弟洽、浚同游谢应芳之门,济尤学问该博。——《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陈济》】因此,此处节目组将陈济的老师定为谢应芳没有问题。

而关于谢应芳,估计很多小伙伴对其不熟。故此处我就给小伙伴补充一个明史中没有记载的小事迹,使其形象能更加具体化。

明史中曾记载“及天下兵起,(谢应芳)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而这个小事迹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当时,谢应芳去吴地躲避兵祸。一日,其见当地百姓纷纷去祭拜“三高祠”,于是就跟着去凑热闹,参观了一下“三高祠”;然后就被雷到了!

他发现,被吴地百姓虔诚祭拜的“三高祠”中供奉的竟然有范蠡!范蠡是什么人啊,那可是助越国灭吴的楚人,越人和楚人谁祭拜都问题不大,唯有吴人不能祭拜。范蠡助勾践灭吴,直接将吴人搞成了亡国奴;且之后范蠡也没有在吴地做什么造福于民的善举,而是直接带着吴王妃西施卷钱跑路。之后泛舟西湖,逍遥快活。也就是说,范蠡于吴人没有任何功绩不说,还踩着吴地人的尸骨逍遥于世。不仅财色兼得,而且美名于世。都这样了,还怎么能让吴地百姓继续祭拜范蠡呢?

此时谢应芳只是一个难民,但道之所至,义不容辞。于是其连夜作《上饶参政书》,向当地的参政饶介之上书,要求移除“三高祠”中的范蠡塑像牌位。改泰伯、仲雍与延陵季子为吴地三高,而原三高中的另两位季鹰、鲁望降为二贤,从祀三高。

饶参政阅后,深以为然。但可惜乱世之中,时政艰难。此议虽切中肯綮,但也只能暂且搁置。后时过境迁,此事也就未再决议。

后世有人认为,谢应芳之前早已有人提议三高祠移除范蠡,因此谢应芳此文无甚特别,只算是拾人牙慧而已!但明代陆容认为此说过于刻薄。其认为虽然三高祠移除范蠡之说早已有之,但谢应芳提出了新的三高人选,这是首创,并且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谢应芳这篇文章,不仅是提出了问题,而且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因为谢应芳生不逢时,若在太平盛世,凭此文真有可能一言而改一地之教化!

《菽园杂记·卷九》节选(明陆容)

毗陵谢应芳子兰,尝论三高祠不当祠范蠡。云:“季鹰、鲁望,吴产也。吴人视为东家丘是已。鸱夷子皮,始终事越,间以行成留吴,其心未尝一日忘乎越也。进美女,献宝器,以惑吴之君臣。乘虚进兵,以灭吴之宗社。大率皆蠡之谋,越人论功,蠡居第一,岂非吴之大仇乎!惟其功成名遂,遁迹而去,其识见固高于常人。然浮海之装,捆载珠玉,在齐复营致千金之产。自齐居陶,父子耕畜,转物逐利,复积畜累巨万。太史公前后不一书者,盖深鄙之,非美之也。较诸子房辞汉,翛然从赤松子之游,相去多矣。杜牧之、苏子瞻皆谓蠡私西施,以申公夏姬为比。由是观之,谓其人为贪为秽,亦不为过,尚何风节足慕乎!今也以吴人馨香之黍稷,享敌国贪秽之仇雠,于理其可乎哉!《礼》云:民不祀非族。况仇敌乎!吴有三高,人特未之思耳。若泰伯、仲雍、延陵季子,真天下所共高者也。凡为吴人,苟非土木,孰不有高山景行之思。宜尊三让至德之圣,祠于堂上,配以二贤,仍以季鹰、鲁望列之从祀。如此,则正前人之谬戾,新斯民之耳目,振高风,崇礼让,激衰世薄俗而劝之于风化,岂小补哉!若谓蠡有功而祀之,则越人祀之宜矣。如诸葛武侯之贤,蜀人祀之,吴、魏未尝有祠焉。斯理之公,古今一致,所谓质诸鬼神而无疑者也。”此言具子兰《上饶参政书》。自志云:“方议移文有司,会世变而止。”按此言蠡事,大率皆前人所尝道,其言吴有三高,人未之思一段,则前人所未发也。

《冷庐杂识·卷三·三高祠》(清陆以湉)

吴江三高祠祀范少伯、张季鹰、陆鲁望。宋刘清轩赋诗云:“可笑吴痴忘越憾,却夸范蠡作三高。”元谢应芳上书饶参政谓:“蠡事越亡吴,吴仇也。礼不祀非族,法宜去。请祀太伯、仲雍、季子,而张、陆列其旁。”饶韪其言,会乱中止。余观《宋史》,洪咨夔知龙州,毁邓艾祠,更祠诸葛亮,谕其民曰:“毋事仇讐而忘父母。”此举殊快人意。洪在理宗朝卓著风节,宜其能更革积俗,厘正祀典也。

《坚瓠集·乙集卷之四·吴祀范蠡不当》(清褚人获)

吴江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为三高。或弹蠡云:“匿怨友其人,丘明所耻;非其鬼而祭,圣经是诛。蠡越则谋臣,吴为敌国。鄙君为乌喙,目己曰鸱夷。变姓名为陶朱,逐锥刀于都市。乃假扁舟五湖之名,居笠泽三高之首。况当此无边胜地之上,岂应着不共戴天之仇。其视菰菜莼羹,敝屣名爵,笔床茶灶,短棹江湖者,岂容与之并驾临风,联镳钓雪耶?‘可笑吴痴忘越憾,却夸范蠡作三高’。刘清轩之见讥固深;‘千年家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黄东浦之赐诮尤酷。所合褫其位,沉其躯,别议高尚充其祀。庶千载之流风益凛,三江之夜月增明。”元谢应芳上书饶介之,亦欲黜范蠡而以泰伯为主,配以仲雍、季札,张、陆二公列之从祀。其论甚善,惜饶未之行也。

03、雨中言志

陈济欲拜师当世大儒谢应芳,但谢应芳此时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已不愿再招弟子。因此一连数月,陈济的拜师请求均被婉拒,但谢应芳念其之诚,同意为其解答些学习上的疑问。一日陈济前去求教。但很不巧,谢应芳正在讲课,于是陈济就在门外等候。而更不巧的是,很快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而附近没有避雨的地方,陈济又不愿入内躲雨,打扰授课,于是就在雨中等待。

待谢应芳授课结束,招呼弟子散学时,才注意到门外淋雨的陈济。谢应芳大奇,忙将陈济召入屋内,问道“你为何不避雨啊?”陈济答曰“心有所感!”谢应芳更奇,笑道“说来听听!”

于是陈济说道“雨自云端降落,要去润泽万物,就像人降临世上,总要做些什么,有的滋润了土,有的打湿了花,他们不知道将会变成什么,但他们不惜纵身一跃。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决心,雨不能自控,但人可以立志,应该有所绽放,留下痕迹!”

谢应芳笑道“这空中的雨花,转瞬即逝,但人又何尝不是呢?你已在我门前站立了数月,你为何要坚定的拜我为师,甚至不惜空耗时日?

陈济坚定的说道“因为我想要修书,只有拜入您这样饱读诗书的大儒门下,才能习得修书之法!”

04、一试道心

谢应芳听后,顿时来了兴致,问道“你有什么优长?”陈济思索了一会儿小心翼翼的说道“读书过目不忘算优长吗?”谢应芳摇摇头笑道“我年轻时也这样!”

陈济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应对。谢应芳看着略有些尴尬的陈济,笑呵呵的说道“若要修书,你最需要的是坚定的志向!”陈济重复道“志向?”

谢应芳脸色复杂的说道“我年轻的志向,是要修一部书,一部教读书人读书的书。可惜乱世之中,居无定所,没有修书的可能。而等到天下安定时,我已年愈古稀,有心无力了!”        追忆往昔后,谢应芳看着所有所思的陈济继续说道:“世上的人做学问,多为考科举、做大官。而修书劳神费力与富贵无缘。如此你还愿拜我为师修书立道吗?”

陈济肃然道:“我读书不为考官,不为赚钱;只为修书!”

谢应芳饶有兴趣的问道:“那你想修一部什么样的书?”

陈济道:“我想修一部包含好办法、好门径的书;修一部能将著述中的学问和智慧选择出来,排列起来的书;从而便于更多的人,掌握学问,汲取智慧,追求大道!”

谢应芳笑道:“好志向,但是连接智慧直抵大道的门径,可不好求啊!”

05、二试道基

陈济连忙一礼道:“望先生教我!”

谢应芳有点喜欢这位年轻人,有了传其衣钵之心。但欲成大道光靠志向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灵性懂道理。于是就想再考校一下陈济。

正当谢应芳思索考题时,忽然一阵寒风吹过。陈济见谢应芳穿着单薄,遂言到:“萧萧风起,先生当心受寒!”

此语立刻提醒了谢应芳,遂问道“萧萧何解?”陈济对曰“萧萧是风声!”

谢应芳再问“李太白云【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何解?”陈济对曰“萧萧是马嘶声!”

谢应芳又问“杜工部云【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又何解?”陈济略一思索言到:“马嘶悲风,共作萧萧声!”

06、三试道根

谢应芳含笑道:“还有吗?”

陈济闻言方知这三问并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包含着某种道理。这是先生在考校自己的悟性,于是赶忙回忆苦死,忽然灵光一现道:“说得都是萧萧,但最重要的却不是萧萧,而是关联,是不同萧萧之间的关联!欲要关联智慧和大道,先要找到学问之间的关联!”

谢应芳满意的笑笑,他已经开始欣赏这位年轻人了,遂言道:“好,好!就冲你这个关联,我送你一首诗【水浸月不湿,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甘泳《湖上二首》】”

陈济听后,立刻被这首诗吸引,不断咀嚼诗句,突然福至心灵,顿悟关窍,兴奋的说道:“水在月光中,月在水光中。不仅关联,而且要相互映照!”

07、终拜名师

谢应芳闻言一惊,错愕的看着眼前这位相貌平平的年轻人,然后竟眼含热泪的说道:“我都快九十了,陈济啊陈济,你怎么才来啊!”

陈济向谢应芳郑重一礼道:“学生陈济,叩谢先生!”

这一声“先生”竟然让当世大儒谢应芳那早已看尽百态、古井不波的心海产生了道道涟漪。他等到了,终于等到了!谢应芳开始大哭,他哭为什么要让他大限将至、无力收徒的时候才遇到陈济;他又开始大笑,他笑自己竟能在大限将临前就遇到陈济。

就这样,陈济终于成功的拜入了当世大儒谢应芳的门下,这场迟来的相遇,又何尝不是最美的相遇!

08、明悟大道

谢应芳一生不求田问舍,不积金攒玉,只好藏书治学。而其一生最欣慰的就是,能在耄耋之年得遇良材。其对陈济如父如祖,尽心教授。在其指引下,陈济如蛟龙入渊般开始在书海里肆意遨游。

在书海快意畅游的陈济并没有忘掉自己的志向——修书,修一部能将天下所有著述中的学问和智慧选择出来,排列起来的书!因此陈济一直在尝试,可是仅仅面对老师家汗牛充栋的藏书,其都尚未找到修书之法;更何况其是要修一部能囊括天下浩如烟海典籍的书!

一天夜晚,陈济又开始为寻找修书之法而发愁,他望着星空,回忆着老师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想到拜师那日,老师赠他的那首诗【水浸月不湿,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甘泳《湖上二首》】于是就这样悟道开始了:

——这宇宙中的每一颗星辰,都像一部典籍,发着光,为世人照了路。而这世间的书,就像星星一样多,且各成体系,那当如何融为一体呢?

——天上有那么多星星,却只有一个月亮。众星拱月,月拢众星。我只需修一部像月亮一样的书,就可以联系上这如繁星一样多的书海了!

——天上的月亮虽能汇聚星光,但离我们太远;正如大道虽能统御知识,但难以具象。我们究竟当如何靠近月亮呢?

——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湖!以湖映月!天山的月亮离我们很远,但湖中的月亮却离我们很近!不需要具象知识,只需找到能关联知识的字就可以了!这不正是求学问的门径!

——例如“湖”字,通过湖就可以找到老师赠我的这首诗,并能找到所有带湖字的知识,苏轼曰欲把西湖比西子;庄子曰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史记太史公曰上姑苏望五湖……(后来此皆收录于《永乐大典》湖字册)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以事来明理!只要能说得出、读得出、写得出,就能以字来汇聚。这是最窄的门,推开便是最宽的路!

湖光秋月两相和,陈济终于在月下湖中悟得大道,找到了通往知识的门径。从此陈济人书合一,我即是书,书即是我。而这独特的编纂方式,就是通往知识的门径,有此门径在手,纵是凡俗亦能管理天下万书!

月映万川是中国人实实在在的内心世界。就这样,这充满了感情的一月一湖通过《永乐大典》穿越时空,照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而这一月一湖也是六百年后的后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进而对前人们的致敬!

09、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检阅典籍,求索大道,谓之检索!陈济终于找到了修书的诀窍,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但可惜修书需要法财侣地,尤其是修这种规模的超大型类书,只有举国家之力方能成就,而如今陈济手上只有法门。而这门陈济是推开了,但路又将在何方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济的恩师和父亲相继离去,这两个最爱他的人,终究是无法守护指引他一辈子。理想的遥不可及与现实的无情打击,让陈济的内心极其痛苦。但他没有放弃,他要等,等一个能够实现其愿望的机会!那是他与谢师共同的心愿。

那日,恩师谢应芳于弥留之际将陈济叫到床前,言道:“为了修书,你拜入我门下,努力苦读,从不懈怠。只要一个机会,你就能修天下最大的书,去完成我们师徒共同的心愿!”

恩师的殷切嘱托却让陈济不知所措,年轻时陈济立下的志向已经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产生了动摇。犹豫许久,陈济不得不沮丧道:“但我已经四十岁了,我准备半生,只待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我等得焦虑了,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等下去!”

看着眼前道心将崩、痛苦不堪的学生,谢应芳是又气又心疼,猛然而起,用力说道:“我等修书等了一辈子了,我快一百岁了,可是还没有等到,但我等到了你,我就没白等!”

陈济被恩师点醒,心中即将熄灭的理想之火又重新被谢应芳点燃。谢应芳看着陈济眼中重新闪现出的光,终于放心了,他的衣钵终于可以放心的交给陈济了。他缓缓的躺下,说道:“还记得你拜师那日,我送你的那首诗吗?如今我要走了,临别之际为师就再送你一首【买地孤村结草庐,萧然身世落樵渔,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陆游《挟书一卷至湖上戏作》(蓬山是古代专门负责管理书籍的机构)】”

陈济听后,开始反复咀嚼这首诗,而随着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他眼中的光变得越来越亮。

谢应芳欣慰的看着陈济,用最后的力气说道:“我看不到你修书的那一天了!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了!机会可以慢慢的等,但不要再苦了自己!我会化作一点星光,一盏烛火,一直守在你身旁,永远守护着你!”言罢便带着不舍与骄傲,放心的闭上了双眼……

10、得入蓬山

明永乐三年(元始1405年),陈济终于得诏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文渊阁修书。【奉皇帝之命,由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担任监修,钦定布衣陈济担任都总裁,统领总裁、副总裁及所辖纂修、编写、誊录、圈点生、校正官等总 计两千余人入住文渊阁修书】

而以布衣之身成为都总裁的陈济也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发凡起例,训话示下【经与三位监修大人商讨,并呈报陛下圣裁,我朝类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目,今朝廷征集天下文艺之英集于京师,济乃一介布衣,愿与诸位同心勉力,务使此书包括乾坤、贯通今古、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山注:明代都总裁

陈济被命担任都总裁这件事,其实是极为特殊的。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道道,节目中没有涉及。就是“都总裁”的这个称谓本是元代的一个称谓,明代是没有的,但也许是为了体现陈济不同于普通总裁的身份,愣是给他弄了个都总裁的名位。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整个明代就只有陈济一个都总裁。

《万历野获编补遗·总裁永乐大典》节选(明沈德符)

文皇帝修《永乐大典》,其书为古今第一浩繁,卷帙且至数万。嘉靖间遇大内灾,世宗夜三四传旨移出,始得无恙,后命重录一部以备不虞,辅臣徐阶等以此被升赏。然其初纂集,用人多不次,先是常州府武进县人陈济字伯载,中外荐其学行,文皇命召至京,以为大典都总裁,书成,拜右春坊右赞善,永乐十五年命侍皇太孙,后卒于官。其为总裁时,故布衣也。又都总裁之名惟元时有之,在本朝未之见,斯亦异矣。今人但知济曾为重修《太祖实录》总裁耳。

11、力挽狂澜

《永乐大典》修纂期间凡有咨问,陈济皆能援据精详、洞究始末,博而有要,因此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地称其为两脚书橱。

一天深夜,陈济仍在熬夜校对书稿。因为明日辰时,就要呈报第一批前两韵的样稿供永乐大帝御览,此次呈报事关后续整体的编纂方向,将影响整书之格局,因此要确保精准。

陈济一直校对到丑时方止,正当其打算略微休息一下时,忽传急报,同事贾伯年因连日勘详,过于困倦,结果无意碰翻案上火烛,导致师字册中部分样稿底稿被火烛烧毁大半。

正当大家以为大祸临头不知所措时,而陈济却镇定的指挥到,火速召集值守誊录生到誊录处集合,然后自己背,下面人记,每写好一页,就立刻誊录勘验一页,直至完成。

安排好后,陈济便开始不徐不疾的背诵道:“师,《洪武正韵》申之切,众也,范也,法也,效也;又,姓、官名、卦名;又,导之教训曰师。《公羊传》京师者何?众,大也。《周礼》五旅为师,二千五百人……”

终于誊抄完毕,此时已到卯时,距离辰时还剩一个时辰。大家纷纷松了一口气,就打算立刻装箱,呈报交差!

但就在此时,陈济却忽然说道:“慢!”原来就在陈济背诵“师”字时,他想到了自己的恩师,忽有所感,想要增补大道于师字册。

陈济慨然道:“如因增补耽误时辰,遭圣上问责,我一人承担!而大典若因草草了事,不能成为典范,那我等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典四库书,何颜见人?”大家被陈济的理想所感染,此事愿意全听陈济安排。于是陈济便开始阐述增补师之大道!

——“《周礼》有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识智慧,受之恩师。当年恩师以一个湖字点拨我找到门径。可见善为人师者,可以用一个字,改变一个人。

——“一字师【《随隐漫录》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泰伯易德为风——《永乐大典》一字师条】范仲淹称其为一字之师。

“一字受益一世,所以一字之师也是一世之师。

——“一世师【王安石《祭范颍州文》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永乐大典》一世师条】

“为师者,更有人以身垂范百世。

——“百世师【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永乐大典》百世师条】

“才高德显,为百世师;茂行德昭,为万世师。

——“万世师【《祭舜帝庙文》维帝以圣绍尧,以功传禹,道德之盛,万世所师——《永乐大典》万世师条】孔夫子亦如此【《元史》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永乐大典》万世师条】

“要教世人,以师为范,但师不限于人。内心困苦,苦亦可为师。

——“以苦为师【《晏子·内杂篇》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苦为师也——《永乐大典》以苦为师条】

——“道德为师【杨雄《羽猎赋》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以为朋。——《永乐大典》道德为师条】

“道德为师能见天地众生,圣贤兴稼穑,制耒耜,得杵臼之利,皆是以万物为师

——“万物为师【《太平御览》由有子曰:吾将以万物为师矣——《永乐大典》万物为师条】

“后人若明白这些便可直抵大道;后人若读懂这些智慧,我等便无愧典籍与先贤。此书之大,非只谓规模之大,工程之大,而谓至理之大,大道之大,得其门而入者,当明白吾等一腔赤诚之心。 ”

【山注】关于贾伯年误烧永乐大典之事,我没有查到相关文献出处。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完全原创,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型。要说这个故事完全原创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不知为什么戏剧中会明确这个人名。在这一幕戏剧中,这个地方完全可以用代词代替,没必要用人名,并且还是全名。要知道戏剧中即使是有历史原型的梁潜,也只是用梁总裁称呼,而没有显示全名。惟有这个贾伯年居然使用的是全名,不知是否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型在里面,才特注全名,以抨其过。

12、永乐大典

大明举国之力,数千人之功耗时数年修纂《永乐大典》 。大典每一册都凝聚了无数心血。陈济、姚广孝、解缙等数千人共同修纂的《永乐大典》,其中姚少师居功最高,解学士用心最久。就这样数千人历经五年,克服千难万险,靠着众人合力、万人一心,《永乐大典》终成大家之大,古今之事天下可共览之!

《永乐大典》修纂历时五年,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收纳典籍七千余种,全书缮写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近三亿七千万字。由书手们一笔一画抄写出来,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所绘之图,全用白描手法,力求形态逼真,精丽工致。永乐阅后,甚为满意,特赐名《永乐大典》!

四、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陈时龙——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演员: 

谢应芳——毕彦君

郭秋成——陈贞

陈    济——段奕宏

鲁    迅——郭子豪

张元济——申世杰

郑振铎——贾思宇

周叔弢——姚未平

(20220924——1:24:54)

关键词: 无所不有 大祸临头 北京故宫 只字片语 传道授业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理财
  • 房产